•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CEO贺晗:人形机器人产业亟需五个平台

03/06 16:12
845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3月5日上午,2025政府工作报告新鲜出炉,首提“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当日中午,《中国电子报》记者在委员驻地——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CEO贺晗。

贺晗表示,2025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培育具身智能,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很有时效性。

“最近一段时间,具身智能大模型开始与智能机器人的本体融合进化。这一方面让机器人变得更加聪明。另一方面也让大模型从原来以桌面智能为主——像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等应用,向更广阔的工业领域、服务业领域迈进,走向更大的场景。这种融合所带来的技术跨越也是革命性的,会推动人形机器人从机械躯壳向数字生命进化。”贺晗告诉记者。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广大行业用户和消费者,都对人形机器人的商用落地和赋能作用充满期待。但是,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走入生产生活场景,还需要破解一些共性问题。贺晗认为,推动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落地和高质量发展,还缺乏五个平台。

一是缺乏通用的“大脑”和“小脑”研发平台,导致厂商各自为战,重复地“造轮子”,难以实现“一脑多机”或“一脑多能”,影响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生产成本的优化。

二是缺乏高质量的3D数据平台,比如高质量3D数据集稀缺,3D数据采集设备尚未普及,3D数据获取成本高、标准化程度低,以及行业标准场景库缺失等,制约了具身智能的深度训练。

三是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不同厂商之间的机器人本体构型与软件架构互不兼容,硬件接口、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也缺乏统一规范,导致厂商之间难以互联互通,也制约了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

四是缺乏通用的中试平台,包括开放的场景测试平台,比如智能汽车产业的“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区”等公共服务平台。

五是缺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平台。产业亟需同时掌握机械工程、自动化、人工智能等交叉领域知识的通才。

“目前来看,懂机械自动化的人才较为充足,但懂具身智能大模型的人才不多,两者都懂的人就更加稀缺。”贺晗说。

围绕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贺晗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制定具身智能专项发展规划。过去一段时间,产业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本体、轻系统的趋势。建议通过专项规划或发展路线图,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小脑”与本体协同发展。

二是鼓励通用平台建设,支持从业者开发从硬件到软件、从底层到应用层、从AI模型底座到3D数据集的通用开发套件,如开源代码库、仿真环境库、开源数据集等。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各方在平台上进行技术研发、应用创新和资源共享,形成良好的产业协同创新氛围,以降低创业、研发门槛。

三是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议在高校中设置具身智能、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专业或方向,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一批既懂AI大模型,又懂机械和自动化的复合型通才。

作者丨张心怡编辑丨诸玲珍美编丨马利亚监制丨连晓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