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海外市场面临地缘政治冲突、贸易壁垒增设等多重不确定性,但中国锂电行业凭借电动汽车与储能两大核心应用的强劲需求,正加速驶向全球舞台。
最新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1-8月,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量突破30.03亿个,同比增长18.66%;出口额达482.96亿美元,同比提升25.79%。
然而,在出海提速的关键节点,一个威胁行业长远发展的隐患悄然浮现——国内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已在海外有蔓延之势。
海外价格战,历史教训下的“自杀式”选择
新能源汽车领域,四万余元起售的车型不断刷新价格下限,将“低价”作为抢占份额的唯一筹码;储能领域同样深陷降价竞赛,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储能大会上直言,近三年储能系统价格降幅超八成,某集采项目中标价甚至低于0.4元/Wh,远低于合理成本区间。
这种“以价换量”的内卷模式若随出海潮复制到海外,不仅会吞噬全产业链利润,更可能重蹈历史覆辙,摧毁新能源产业在全球市场的信任根基。
回溯上世纪90年代,中国摩托车行业的惨痛教训已为今日敲响警钟。彼时,中国摩托车企业凭借仿制优势快速崛起,将日本品牌挤出国内市场后,迅速进军东南亚。
但企业并未选择以技术创新和品质升级打开局面,反而陷入恶性价格战:从3000元压价至2000元,甚至有人喊出1500元的低价。
价格的疯狂下跌导致品质失控,最终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因事故频发引发多国集体抵制,不仅彻底失去这一重要海外市场,更让日本、韩国品牌凭借稳定品质重新夺回阵地,且价格始终保持高位。
如今,新能源行业的低价竞争正面临相似风险。四万余元的新能源汽车无法支撑优质电池、核心零部件的成本,上游材料企业利润被挤压至难以为继,中游制造企业被迫压缩研发投入,下游终端产品陷入“品质缩水”怪圈。
储能设备更是关乎能源安全,若因成本压缩出现质量问题,不仅会让中国产品的海外口碑崩塌,更可能引发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
国家层面深知,若不及时叫停内卷,摩托车行业的悲剧将在新能源领域重演,多年积累的出海优势将毁于一旦。
反内卷政策层层加码,市场释放积极信号
看清内卷式竞争对出海的致命危害后,国家层面从2024年起逐步构建起反内卷的政策体系,通过层层递进的举措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2024年,中央政治局会议、经济工作会议先后将规范锂电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秩序纳入议程,为反内卷定下“稳发展、防风险”的基调;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治理方向,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更直指低价无序竞争,提出“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具体要求,从顶层设计层面切断内卷滋生的土壤。
在具体执行层面,政策的精准性与协同性尤为突出。八部门联合发文管控锂电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盲目投资,从源头避免产能过剩引发的低价厮杀;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低于成本价销售,为打击低价倾销提供了法律依据。
这种治理模式体现了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独特优势,不同于西方“经济优先”的单一逻辑,中国政策既能通过宏观调控把握行业发展节奏,避免“一刀切”影响市场活力,又能在关键节点及时“踩刹车”,让反内卷措施高效落地,为锂电出海清除低价劣质的障碍。
随着反内卷政策的持续推进,市场已开始释放积极信号,印证了政策调控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此前因低价冲量备受争议的某新能源车厂,率先调整发展策略,下调年度销售目标,并据业内预测后续可能进一步优化目标。
这一调整不仅是企业对自身经营节奏的理性把控,更标志着行业开始摒弃“以价换量”的激进模式,转向“品质优先”的发展路径。
传导至锂电产业链,上游材料端的变化更为直观。作为锂电材料“风向标”的六氟磷酸锂,率先结束此前的下行周期,进入涨价通道;隔膜价格也出现明显“反弹”迹象。
这些变化背后,是产业链利润分配逐步回归合理区间。
当中国锂电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从单纯的“价格优势”转向品质与技术优势时,出海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全产业链良性发展,出海的长久之道
叫停内卷式竞争,最终目的是引导行业认清一个核心逻辑:全产业链的良性协同,远比“一家独大”的垄断格局更能支撑全球化布局。
此前,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采取挤压上下游利润、延长供应商账期等方式扩张,看似短期内占据市场优势,实则破坏了产业链的协同生态。
沃特玛的崩塌早已证明:当上游企业因利润微薄无法投入研发,或因资金链紧张出现断供时,整个产业链都会陷入“多米诺骨牌式”的危机。
就在9月15日,《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发出,呼吁车企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要求,不利用大企业优势地位侵害供应商利益,致力于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共赢发展生态。
截至当日17时,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广汽、北汽、奇瑞、江汽、比亚迪、吉利、长城、赛力斯、蔚来、理想、小鹏、零跑、小米等17家车企均发布声明,表态将积极落实账款支付倡议。
在全球化竞争的语境下,中国新能源需要的不是“单打冠军”,而是“生态赢家”。
出海不应是国内价格战的延伸,而应是技术与品质的输出:新能源汽车可通过智能化升级、续航能力突破打造高端口碑;储能产品可凭借安全性优化、效率提升建立技术壁垒。
唯有让上游企业有足够资金投入研发创新,中游企业能获得合理的制造利润,下游企业可保障终端产品品质,才能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增长,让“中国智造”在全球市场真正站稳脚跟。
高工锂电分析认为,历史教训警示,海外价格战绝不可行。唯有坚守反内卷防线,摒弃短视的低价思维,中国锂电才能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真正成为引领者,让出海之路越走越宽。
声明:本文章属高工锂电原创(微信号:weixin-gg-lb),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微信号:zhaochong1213)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