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业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其影响力贯穿人工智能、医疗、能源、交通等诸多关键领域,为全球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提供着不可或缺的动力。如今,全球电子产业已然崛起为一个规模高达6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其复杂而紧密的全球供应链,彰显着行业的强大生命力与全球影响力。
电子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局
据相关调查,60%的企业反映贸易政策的频繁变动给业务带来了显著冲击,原材料成本的持续攀升不断压缩利润空间,而人才竞争的白热化更是让企业面临“用工荒”的困境,同时57%的公司不得不应对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此外,每年有价值超过570亿美元的金属资源因电子废弃物未被有效回收而流失,这不仅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是对环境的潜在威胁。
全球电子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ohn Mitchell博士表示:“技术创新、绿色与可持续性以及供应链的弹性与韧性,这三大关键力量正深刻地塑造着电子行业的未来。然而,面对这些挑战,没有一家公司或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我们迫切需要合作,需要共同的标准,需要一个统一的声音来引领行业发展。全球电子协会正是这样一个国际组织,它能够将我们的生态系统整合在一起,促进各方的相互连接与协作,共同推动行业的进步。”
图:全球电子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ohn Mitchell博士
全球电子协会?(Global?Electronics Association,原IPC国际电子工业联接协会)是全球电子产业的代表机构,携手数千家会员企业和合作伙伴,致力于强化供应链韧性并推动产业成长。早在2002年,全球电子协会就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服务于中国电子产业的成长。
中国电子制造转型,“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
过去几年,中国的电子产业在已经开始明显转型。过去中国是全球的“世界工厂”、“制造中心”,现在随着中国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新兴的创新驱动力量。
具体来看,研发投入方面:根据WIPO statistics Database数据,2023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占到GDP2.5%以上,占全球总研发投入的26.19%,仅次于美国;专利方面:根据WIPO statistics Database数据,2023年中国是全球最多专利的来源国,其中三成以上新的申请来自电子和数字技术领域;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迅猛:例如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的制造业,2024年的产业增速达到了7.7%和8.9%,远超总体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8%增速。
全球电子协会东亚区总裁肖茜女士表示:“中国电子制造业已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今天的电子产业在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代工生产,更是深度参与全球的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产业合作。”
图:全球电子协会东亚区总裁肖茜女士
四大战略,助力中国电子产业
肖茜强调:“过去,我们支持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工厂的角色,现在我们也支持中国作为全球的创新力量,将聚焦创新与韧性。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包括标准引领、技术创新、人才赋能、供应链韧性。我希望通过这四个战略能够相辅相成,支持中国电子行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图源:全球电子协会
标准引领:推动统一标准,助力企业由规模制造迈向质量与价值提升。一是继续推动行业学习和采纳国际通行的IPC标准,全球电子协会在中国超过700多家会员,都是IPC标准的重要使用者;二是帮助中国企业参与到全球的标准制定工作,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在国际平台上开始建立新的标准,引领行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聚焦人工智能、半导体先进封装、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加快研发与应用落地。协会通过发布技术研究报告,以及相关的行业指导书、最佳实践,以及跟产业协作去推动产业的示范项目,通过多元的方式加快新技术的研发,以及在行业的落地。
人才赋能:每年培训与认证60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并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新一代复合型人才。人才都是全球电子协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论是创新还是制造,人才都是第一生产力。
供应链韧性:推动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标准建设,增强供应链透明度与抗风险能力。多元化布局、标准化管理、数字化追溯、可持续发展等对于供应链韧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
在全球电子产业的发展浪潮中,中国正从“世界工厂”迈向“创新伙伴”,这一转型不仅是中国电子产业的机遇,更是全球电子生态的重要转折点。全球电子协会通过标准引领、技术创新、人才赋能和供应链韧性四大战略,为中国电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通过与全球电子协会的紧密合作,中国电子产业将加速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来源: 与非网,作者: 史德志,原文链接: /article/1899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