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让自动驾驶汽车安全驾驶,离不开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感知硬件的支持,更离不开决策系统对于感知到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并做出合理的驾驶行为决策。就有小伙伴会好奇,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是软件重要,还是硬件重要?
类比一下,自动驾驶系统像是一台乐队演奏,硬件是不同乐器,而软件是谱子和指挥;没有好的乐器,音色有限;没有好的指挥和乐谱,再好的乐器也是噪音。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哪个更重要”,而是两者能不能合拍,能不能以工程化、可验证和经济可持续的方式协同工作,这才决定系统能不能安全、可靠并且能落地。
硬件决定了系统的感知上限和安全边界。你能看到多远、能分辨多小的目标、在多糟糕的天气里还能不能得到可靠的回波,这些都由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LiDAR)、惯性测量单元(IMU)、高精度定位模组、车载网络和计算平台决定。硬件的物理特性会直接影响到软件要解决的问题难度,比如低光照下摄像头的噪声会逼迫感知模型更复杂地处理噪声和误报,激光雷达的分辨率和线数会影响目标分割的细节。
而软件是把硬件能力变成实际功能的关键。感知算法、传感器融合、定位、预测与规划、控制,这些模块把原始信号变成车辆的行为。软件决定了如何从噪声中提取语义、如何在有限的算力下做到实时决策、如何通过冗余和在线监测保证退化模式下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软件给汽车升级、迭代和规模化带来可能,通过OTA(Over-The-Air)你可以不断改进模型和修复漏洞,而硬件一旦装车就很难更改,除非在设计时就硬件预埋或做模块化替换。
因此,两者互为依赖,硬件设定了问题的“物理边界”,软件在这个边界内做工程取舍与优化。把焦点放在单一维度(硬件更重要或软件更重要)会导致错误的设计决策。正确的问题应该是,在目标功能、预算、量产能力和法规约束下,如何合理分配资源,在硬件和软件之间找到最佳平衡,使系统既能满足安全要求,又具备商业可行性和可持续演进能力。
1 两者如何权衡——从需求到实现
那想做好自动驾驶,在硬件和软件的选择上要如何做好权衡?先从需求说起。任何好的权衡都要回到“你要做什么”的问题上。是要做低速封闭园区的搬运车,还是在城市道路实现高速的L4级自动驾驶?不同的目标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天差地别。低速场景可受益于成本更低的传感器组合和相对简单的决策逻辑,而复杂交通场景则可能要求更强的远距探测、更高的定位精度和更复杂的预测规划算法。
成本与可量产性是必须考虑的现实因素。在量产车里,成本压力会把高昂的感知硬件(比如高线数的激光雷达)压制到一个很难接受的地步,这时软件需要承担更多的感知压力,通过更强的算法和传感器融合,把廉价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数据“压榨”出高可靠度的结果。反之,在试验车或高端市场,厂商可能会选择更好的硬件来降低软件复杂度、缩短开发时间并提升安全裕度。
可靠性和冗余设计也会改变两者的取舍。在安全关键的系统里,冗余是非常重要的。硬件冗余(比如双目标摄像头、两套激光雷达或独立的毫米波雷达)能提供物理层面的多样化观测,有利于故障检测与降级。软件冗余(比如多模型并行推理、规则+学习的混合架构)在面对边界情况时能提供不同策略的对冲。理想的系统通常在硬件层面保留最少的必需冗余(因为硬件贵、耗能和占位问题),在软件层面实现灵活的多模态融合和自检逻辑。
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关键点是算力与功耗。高性能的SoC(系统单芯片)能支持更复杂的网络、更高帧率的处理和更低的感知延迟,但它们通常功耗高、散热复杂并且价格昂贵。如果你选择在车上部署大算力硬件,软件可以简化一些推理优化、减少模型压缩的工作,但这就不可避免要去多考虑热管理、电源设计和成本等问题。相反,如果算力受限,就会把更多设计负担压在算法工程师身上,模型量化、蒸馏、轻量化网络设计和时序调度都变得非常重要。这里的平衡往往是“合适的算力+高效的软件”,而不是单纯追求最大的算力或最复杂的软件。
此外,时间成本也是必须考虑的。更好的硬件往往能让早期验证更快,高线数LiDAR加上强算力可以减少原型阶段的算法难题,加速迭代,但最终可能需要把算法迁移到量产受限硬件上,这又需要额外的工程资源。很多创业公司和车厂选择“硬件飞轮”策略,在早期原型阶段使用更好、更贵的感知硬件以快速实现功能验证和收集数据,随后逐步优化软件以适配相对廉价的量产硬件。这种策略能在短期内降低研发风险,但需要长期的工程投入来完成从原型到量产的迁移。
当然,法规与验证成本也会左右软件与硬件的取舍。某些安全标准或监管要求可能强制要求特定的硬件冗余或功能安全机制(比如ASIL等级、失效模式检测等),这会推动在硬件上投入更多。软件的验证和证明成本极高,复杂的机器学习组件难以形式化证明其在所有场景下的可靠性。因此在关键路径上,往往会选择可解释性更强、更容易验证的模块(规则化的决策逻辑、传统滤波器与模型结合的定位方法),把机器学习留在辅助或提升性能的位置,直到有足够的数据和方法来证明其安全性。
2 实际选择策略与建议
对于硬件和软件的取舍,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智驾最前沿建议把硬件与软件的选择看作一个阶段性演化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做完的决策。第一步是要明确产品定位与关键场景,如果目标是城市开放道路的高度自动驾驶,你必须优先考虑感知距离、定位精度和冗余;如果是低速园区或限定路线的自动驾驶,可以更侧重于用软件弥补硬件短板,以节约成本。
然后就是要做一个“能力矩阵”,把每种传感器和计算单元能提供的能力和局限列清楚(比如摄像头提供高分辨率语义信息,但对光照敏感;毫米波雷达在雨雪雾中仍能探测速度和距离,但分辨率低;LiDAR提供精准的三维点云但对恶劣天气和镜面反射有弱点;高精度GNSS+RTK能提供厘米级定位但依赖基站覆盖和天线安装条件;高性能SoC支持复杂网络但功耗和成本高)。在这个矩阵上再叠加场景权重(城市、郊区、高速、夜间等),就能得到比较清晰的硬件优先级和软件需求。
在感知层面,推荐采用“多模态优先、融合驱动”的设计思想。单一传感器都有盲点,多传感器融合能提高鲁棒性与可解释性。软件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把多个传感器数据拼在一起,而是设计出能利用各传感器长处、补偿短板的融合逻辑,同时还要有故障检测和退化模式。例如在摄像头失效时,系统应能依靠毫米波雷达和低分辨率LiDAR保持基本的横向控制和碰撞预防,而不是直接进入危险状态。
计算平台的选择应兼顾系统现在与未来的发展需求。有很多技术方案选择分层计算架构,车载边缘算力用于实时感知和控制,云端用于大规模学习、地图更新和离线验证。车载端的硬件要保证低延迟和功能安全,采用商用SoC时尽量选择有成熟生态和安全特性(比如硬件隔离、安全启动、车规级认证路径),以减轻软件在可信执行与防篡改方面的负担。同时在硬件接口设计上要预留扩展性,方便未来硬件升级或功能扩展。
在软件架构上,推荐采用混合策略,把确定性强、便于验证的功能用传统算法或规则首先实现(如基础控制、紧急制动逻辑、传感器健康监测),把复杂的感知和预测问题交给机器学习方案,但要通过冗余、阈值、保守策略和大量仿真验证来加强机器学习输出。对于机器学习模型,要有清晰的上线/回滚机制、性能回归测试和在线监控(data drift检测、异常样本上报),以保证OTA更新不会引入不可控风险。
测试与验证策略也是非常关键。硬件选择会影响你必须做的测试量,更复杂或高风险的硬件方案需要更多的故障注入测试、环境耐受测试和功能安全验证。因此在决策时应把验证成本(包括HIL、SIL、场景化仿真、封闭环路试验和大规模道路测试)算进去。在技术上还应建立端到端的数据回路,把车上收集的数据用于仿真场景构建和模型训练,同时把线上故障和边缘案例高效地反馈到开发流程,缩短从发现问题到发布修复的时间。
团队与组织结构也会影响硬件/软件平衡。硬件导向的团队(硬件工程师主导设计)容易优先选用稳健但昂贵的硬件,软件导向的团队则倾向于通过算法压缩成本。最理想的是跨学科团队协作,应从需求定义、系统架构、到量产工程都共同参与决策,确保各自的风险和成本被综合考虑。此外,决策更要透明,要把硬件和软件的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列清楚,不仅仅要考虑单车成本,还要算上维护、升级、能耗和验证成本。
最后提一点就是要考虑关于供应链与可维护性。硬件采购受零部件可得性和生命周期影响,某些高端传感器可能供给受限或寿命短,导致量产风险。软件的长期维护成本高,但灵活性强。明智的选择是优先采用有成熟车规支持和长期供货承诺的硬件,同时在系统上做模块化设计,这样可以使得单一硬件的替换不必影响整个软件栈的大改动。
3 把“谁重要”变成“如何协作”才是关键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自动驾驶是软件重要还是硬件重要?答案是两者都重要,但重要的方式不同。硬件定义了能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以及做得多好;软件决定了如何把这些能力组合起来,以满足安全、效率和用户体验的目标。在设计自动驾驶系统时,关键在于怎样在功能、成本、风险和时间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使系统既能安全运行,又能商业化并持续演进。选择硬件时要问“在这个硬件预算下,软件还能做到什么”,选择软件时要问“在当前硬件能力和验证约束下,这个软件能否被证明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