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芯片运营负责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考虑新的封测厂商?

09/29 14:50
295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芯片运营负责人会考虑启用新的封测厂(OSAT)的典型场景和决策逻辑:

1. 产能压力驱动

1.1?现有封测厂产能不足

订单排期被延后,交期风险加剧,客户催货。

市场需求超预期,必须快速增加产能支撑交付。

1.2?紧急需求 / 加急需求

客户下紧急单,现有封测厂无法满足 TAT(Turn Around Time),需寻找更快响应的新厂。

2. 成本优化驱动

2.1?现有厂商报价过高

市场价格下行,现有厂商未跟随降价。

通过引入新厂竞价,形成价格谈判筹码。

2.2?成本结构优化

新封测厂具备更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单位成本更低。

可以支持分段封测策略(如提前切割晶圆,降低成品库存成本)。

3. 技术能力需求

3.1?新产品/新封装形式

现有厂商不具备目标封装能力(如FOWLP、SiP、Chiplet)。

新厂商有更好的技术支持、更高良率或更完善的测试方案。

3.2?良率提升需求

现有封测厂良率无法达到目标,影响成品率和毛利率。

新厂有成功经验或更高的 CPK(制程能力指数),能提升整体成品率。

4. 风险分散与战略布局

4.1?单一来源风险过高

过度依赖一家封测厂,地缘政治、自然灾害或工厂事故都可能导致断供。

引入第二来源,建立双厂认证,降低供应链风险。

4.2?区域风险与地缘政治

为规避出口管制、关税或国际贸易壁垒,需要在不同地区布局封测产能。

客户要求在指定区域交付(如要求中国大陆/东南亚生产)。

5. 供应链策略调整

5.1?谈判筹码与议价能力

为打破现有厂商垄断地位,引入新厂提升议价权。

保持 70/30 或 80/20 的产能分配策略,确保关键厂商竞争。

5.2?长短约重新配置

现有长约到期,重新谈判时引入新厂,形成价格和交付的竞争格局。

6. 行动清单(可落地)

评估新厂商资质:ISO/IATF 16949、ESD、可靠性实验能力

做试产和良率验证:至少跑三批次,确认稳定性和一致性

测试成本分析:比对单颗封装成本、测试覆盖率、良率

供应链风险评估:地缘风险、财务稳健性、交付稳定性

客户沟通与认证:确保客户认可新厂产线和产品认证

相关推荐